查看原文
其他

港中深10岁了,市委书记到校庆生

张雪莹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4-06-27


2014年3月21日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(下文简称港中深)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,开启了深圳合作办学的先河。

至此,迎来它的首个10年。


建校10周年之际,市委书记孟凡利来到学校,代表市委、市政府对学校建校1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,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诚挚问候。(《孟凡利到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祝贺建校10周年》)

10年间,从一片荒芜的草地里的几间废弃的厂房,到现在一所一万余人的现代化大学,从初创立到学科建设逐步完善,港中深连续4年位居中外合作大学排行榜第一,成为深港合作办学、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成功样板。

从港中深的首个10年,我们能看到什么?


合作办学成功样板




港中深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、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,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,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、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。

经过十年发展,港中深目前已构建起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产业化+科技金融+人才支撑”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。


2014年正式成立时,港中深首批设置了市场营销、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三个深圳社会亟需的本科专业。

至今,学校学科建设逐渐完善,回应国家需求,开设经管学院、理工学院、人文社科学院、数据科学学院、医学院、音乐学院六所学院以及一所研究生院。

各学院目前共设有28个本科专业,已开设46个研究生(硕士、博士)项目,与140多所境外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,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合作项目超240个。
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协理副校长蔡小强看来,在学科专业的建立方面,要和国际主流大学的要求保持一致。“我们所有的学科专业设置,都是考虑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,还有区域战略发展的需要,也是大湾区急需的一些专业。”

(图源 / 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官网)

为香港还是为深圳培养人才?




一所大学,能为城市带来什么?

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亟需人才支撑。“深爱人才 圳等您来”这句口号,不仅是号召人才落地深圳,更是深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本土培育“自用”人才的切实鼓舞。

目前,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万名学子正在港中深求学。

现在的国际竞争越来越集中,就是人才的竞争。哪里有人才集群,哪里就有新科技产生、新产业集群产生、产业链的产生。”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教授、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。

(图源 / 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官网)

十年来,学校发挥深港两地联动合作的独特区位优势,打造“一个品牌,两个校园”,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。

就在校庆前夕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校长徐扬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,曾经有人问他: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是为深圳培养人才,还是为香港培养人才?

徐扬生的回答不带一丝犹豫:港中深培养的是20年后大湾区、全中国的人才!


(图源 / 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官网)

港中深已培养六届本科毕业生,八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,四届博士研究生毕业生。《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》显示,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为95.13%,位列国内高校前列,其中,升学比例达80.92%。

就业方面,就业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17.08万元。其中,九成毕业生选择在深圳、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香港,或成都、南京、郑州、杭州、长沙等省会城市,其中超过一半选择留在深圳,占就业人数的50.31%。


以科研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



港中深还积极面向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与应用需求,布局科研领域与研究机构


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、生物信息学、新材料和能源科学、国际金融与物流、制药和精准医学等重点研究领域,成立了82个国际水准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,承担超过370个国家级项目和超过1000个国际各类项目。

市委书记孟凡利在调研港中深的时候,“目的地”也是这些与深圳的未来产业方向高度吻合的范畴。

他来到部分学院、研究院(中心),听取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、科研成果应用和产业转化情况介绍,了解学校发展中的有关情况。

(图源 /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)

“既有基础研究,也有应用研究,广泛和产业界接触。这是从问题出发、从需求出发的‘治标又治本’的过程。既掌握技能解决问题,也理解背后的科学机理。”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说。

在徐扬生校长看来,“国际化”始终是重要的办学理念。“当前,面对新形势新挑战,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懂世界、懂本国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。只有坚持走立足本国实际自主培养国际化高水平人才这条道路,才能真正解决‘卡脖子’的技术难题,把握发展先机。”

如今,港中深不仅开辟了自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新路径,还积极回应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,在构筑创新优势、以科研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写下精彩华章。

(图源 / 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官网)

在新的起点上,港中深将立足深圳、面向世界,全面提升办学水平,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学府。

这是属于港中深首个10年的成绩单,也是深圳高等教育逐步“升级”的一个缩影。

一步一个脚印扭转“高校荒漠”



“一线的经济产业,三四线的高等教育。”深圳曾被冠以此番描述。

如今,深圳这座经济强市,正在扭转“高校荒漠”的尴尬。

南科大、哈工大(深圳)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...这些本土自建高校和引进的一流大学,迅速弥补了深圳高等教育的短板;深圳技术大学、深圳职业技术大学...多所深圳高校完成从“学院”到“大学”的跨越;深圳理工大学(筹)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音乐学院、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,将于2024年建成招生。

在此之上,深圳还保持着“拼命”建大学的势头,近几年诸如中山大学深圳校区、深圳海洋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(深圳)高等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还在路上。

这片“高校荒漠”,已然成为了“建校沃土”。

(图源 / 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官网)

截至2023年4月,深圳共有15所高校,在校大学生约为19.59万人,与20年前相比可谓进步巨大。

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,深圳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也“如火如荼”。

3月15日,科睿唯安公布了ESI从2013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。

深圳共有5所高校3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%,分别是深圳大学、南方科技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、深圳职业技术大学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。其中,深圳大学进入全国前50名,深圳大学4个学科和南方科技大学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‰。



徐扬生回顾港中深的首个10年,认为第一个做得比较对的是地方的“地”。

“当年我明确地跟大家说,要在国内办一所大学,要么在深圳,要么不办,10年过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选对了。我们把它定位成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,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,10年下来的实践告诉我,这套系统是可行的,我们在不断地探索、不断地完善中。”

“一腔热血、百年大学、千载品牌。”徐扬生希望10年、20年以后,能够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。
回顾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,发展高等教育的这段时间。

如今,我们能看到的是,高校在深圳扎根,人才在深圳发展,未来在深圳孕育,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起进步,一起探索更多的可能。


主笔 / 张雪莹编辑 / 张雪莹 徐子鋆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